朱晓鹤:品评肖川的教育哲学思想
- 发布人:中学网 发布时间:2020/1/14 16:36:26
摘要: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作为中小学教师思想与行动的指明灯,其中蕴含了很多的教育哲学思想。他主张教师应该充满诗意的生活,印证着教育哲学中对人生境界的理解。教师的解放则透露出教育哲学的自由思想。同时,教师的专业成长应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与统一。品读肖川即从基层教师的角度品味教育哲学的内涵。
关键词:人生境界 教师解放 理性教学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集《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其中有太多的语言都让我震撼,仿佛给自己枯燥的教育生活注入了一股力量,让我的心灵为之澄明,为我的工作找到了支点。一直以来,我沉浸在肖川的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我与同事交流肖川的教育思想的时候,也得到了来自同事的认同。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肖川的文章中,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有着如此巨大的魔力。但是,在我学习了教育哲学这门学科以后,我的问题似乎找到了答案。在此,我仅希望用我所学有限的教育哲学基础来品评一下肖川的教育哲学思想。
一、 人生的境界影响着教育——教师应该充满诗意的生活
(一)人生境界的含义
哲学史家冯友兰(1895-1990)先生曾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说到:“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他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按照孟子的伦理理想,人所追求的层次有这样几个:“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章句下》)这其实也可以看作孟子眼中不同的人生境界。
人不仅力求“活着”,而且力求“体面的活着”,“有意义地活着”,力求“过一种高尚的生活”。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更高尚。这就与人生的境界有关。肖川教授提出的观点,关于教师应该充满诗意的生活,其实就是教育工作者在生活与工作中的人生境界的体现。
(二)教师为什么要提高个人境界?
为什么教师一定要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深入人心的人生准则。我们每天接触的“工作对象”是一群未成年人,学生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与老师在一起,其行为习惯,人生价值观都会很大程度的受到老师的影响,只有教师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深入的影响学生。与其教育学生学习的方法与内容,不如在自身对待学习的钻研上去影响学生。与其对学生谆谆教诲,教会他们道德的准则,不如在提升教师本身的道德水准上去感染学生。与其教育学生如何获得生活的技能,不如在教师自身的生活中去启迪学生。而这些要求,都需要教师有一个真正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另外,这个时代已经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基础教育也不是一个能给人带来狂热与欲望的行业,我们的教师越来越多的在受到拜金主义的冲击,教师社会地位因为收入平平而变得越来越低。如何能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如何能够在这样一个世俗的年代带给学生一汪清泉,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心,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师应正确看待“信、望、爱”。肖川教授在对待“信、望、爱”这三个字的时候。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他在教育随笔中的一篇名为《信、望、爱》的文章中就这三个字的解释引用了大量的宗教内容。
信,包括信仰、信念、信任。肖川教授认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信仰的种子。正如赫舍尔所指出的:“对有意义的存在的关切是做人所固有的——它是强大的、基本的、发人深思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雅斯贝儿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也提到,信仰其实就是人内化了的一种内在权威,“如果没有内在的权威,我们就只能屈从外在的权威,而这种外在的权威仅仅是一种强制力。”这也是为什么,基层工作的教师总是不满意工作中的种种,不是推脱就是抱怨,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教育信仰。而信念使人勇敢、专注、用力、竭尽所能。在我们竭尽所能的时候,灵魂会闪出最美的光彩。没有信仰,就没有信念;没有信念,就没有节操。那么人与人之间还应该有信任,信任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和信念的基础上,建立在伦理的基石上,它们表现在个人参与权的扩大、公开对话、对多元思想的尊重、共同的价值观和团队的愿景上。
二、 教育应充满自由谈教师的解放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已经成为现下社会不争的事实。焦虑、过敏、抑郁、偏执等特征不倾向普遍存在于一些教师身上,说我国中小学教师是全世界最辛苦的教师恐怕也不为过。肖川教授把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归咎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编制过紧导致工作量大,教师在校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学生多,批改作业多;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其次是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过高,学校的制度也越来越细,造成了对教师过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再次是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迎接不暇。第四十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严苛,管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第五是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太多的条条框框只能让教师变成死板的教书匠。最后是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同样的工作量,如果你具有过人的本领,他人或许觉得繁重,但你却能轻松应对。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充满自由的教育,其首要任务就是应该解放教师,从思想与行动上给与教师足够的自由。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观念,自己从自己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作为一个人,一个生活者,自觉的追求人格的崇高境界,首先收益的就是教师自己,你会变得受人尊敬,受人欢迎,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的受益者是教师的家人,最后才是我们的学生。又回归到了境界的话题上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与其摆出各种姿态去迎合教育需要,不如用心去修炼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周围的人,当我们不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因为提升了自我而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教育了他人,我们的教育思想才真正得到了解放。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昂扬、乐观、向上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这也是教师解放,还教育以自由的应有之义。
三、 教学是理性的提升——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交往的过程。而师生作为人的存在,总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前面所提到的教师的境界与教师的解放都应归于教学过程的非理性因素中。而非理性因素在任何时候都应尽量避免其成为干扰有效教学的消极力量。要让非理性因素成为有效教学的积极力量。
除此之外,在理性的教化及教学的合理化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教师的理性,教学的合理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用一个量化的标准,规范的操作程序,标准化的手势,语言,来进行所有的教学活动呢?很显然不是这样的。
肖川教授在《名师不可“仿”》一文中提到了年轻教师模仿几位名师的公开课的上课模式,但得到的效果却差强人意。从这种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人性化的,而不是冷冰冰的,要有趣味性,富含人类的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其二,教师的语言修养、自我反思的能力和明确的教学追求也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机械的,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我提倡老师们多听名师的公开课,但是我认为,从这些名师优课上我们需要学习的并不是具体的教学手段,也不应该是名师自己的教育艺术,而是应该看到名师优课背后的理念,多分析名师为何要这样做,去理性的看待各种教学手段。这才是教师真正需要学习与成长的地方。
教师的另外一个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方面就是应该学会如何把教学模式上升到教学艺术的高度。随着近年来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对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探讨日趋活跃,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所有教学模式都具有简略性。教学模式的天然局限性依靠什么来超越呢?答案就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凝聚、融汇了教育机智在内的、针对具体的教学情景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的运用,是教师高度驾驭纷繁复杂的教学“变数”的能力的综合体现。如果说,教学研究者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模式的话,教学艺术就只能是教师自主性的创造的成果。